▼ 2021年年度宣教座談會南部場10月28日在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舉行。(攝影/林婉婷)座談會各場次的回饋壹、目前進行中覺得不錯的事工一、教會部分(1). 培育上帝兒女 - 查經班事工,如《新眼光讀經》分享、家庭祭壇。
- 長執信徒裝備訓練。
- 兒童才藝班、青少年心靈培育,小教會小班制為主。
- 持續培訓、更新教材。
- 遠距教學、學院的訓練持續進到部落教會,邀請羊群更多參與對內的宣教。
- 推動晨禱的導讀,如使用《新眼光讀經》的信息培育信徒靈性成長。
- 詩歌練習。
- 跨文化宣教或協傳的人員需要培育訓練。
- 聖經共讀(線上、會友一起讀一部章節、同一時間),按教會讀經表進行。
- 團契自主。
- 各年齡層組織、團契及小組建立。
- 推動2至3人建立禱告小組,落實關懷與扶持。
- 兒童禮拜。
- 視訊主日禮拜。
(2). 宣揚福音、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 - 社區營造連結教會和社區,宣教事工推廣如探訪事工、教會茶話會增加教會的動能。
- 建立與社區的關係。
- 推動探訪會友的關懷事工。
- 教會與部落協會成立文健站已進入第三年,教會成員與協會理監事對實踐部落宣教理念較相近。文健站服務的對象有教會長者、他宗教信徒和漢族(民間信仰),沒有相互排斥,而是和平相處。文健站照服員的工作留住部落婦女、青年,他們照顧在地長者,活絡了部落社區。
- 邀請長者來教會話家常,分享彼此生活。
- 教會連結文健站資源,可關心非信徒長者。
- 培育原住民文化人才已持續24年,藉此活動傳承本族文化、族語、歌謠、手工藝、美食等,有助於推動事工(每年8月1至14日)。
- 教會與部落連結事工,包括學校生命教育事工(禮拜二上午8:00-8:50,已持續18年)、監所事工(20年);每年全員參與部落慶典;部落的婚喪喜慶等;成立關懷據點。
- 族語推動或族語聖經。
- 社區宣教,包括兒童才藝班、老人事工,讓社區就是教區。
- 主日接送會友。
- 教會參與部落社會的議題。
- 舉辦社區才藝教室,如舞蹈班、花藝班、日語班。
- 社區事工,包括:食物銀行,分享耶穌基督的愛給弱勢者;課輔班,陪伴弱勢家庭的孩子,幫助他們在劣勢中向上成長,最終引領他們認識主耶穌,到主日學接受宗教教育;旺得福俱樂部,針對長者的社區宣教,透過健康促進吸引長者來教會,建立信任關係,讓長者留在教會,價值觀內化後,願意接受門徒建造、栽培,委身於生命改變。
- 部落產業的推廣、多元的佈道模式(觀光景點的詩歌分享、露營區的佈道)、課後輔導班、部落樂器班。
(3). 愛心服事 - 教會對上帝忠心,單純熱心追求信仰。
- 順服牧者。
- 肯定keep going。
- 漸漸切入代禱、短分享、見證、福音。
- 在團契主日(松年、婦女、青年)以禮拜的方式回應上帝,展現各團契的信仰生命。
- 詩班外訪文健站,到教會唱詩歌或是做見證。
- 信徒以個人恩賜無償教學、分享。
- 禮拜後的禱告時間,牧師、長老為信徒禱告。
- 網路建構親友禱告會,尤其是針對慕道友。
- 普及社區開拓福音讀書會,如《新眼光讀經》讀書會。
二、中會部分(1). 培育上帝兒女 - 中會總幹事繼續教育。
- 中會對傳道師的訓練很盡責。
- 中會確實幫助很大,但可以再成長。
- 建立夥伴教會關係,大教會關懷、扶持小教會。
- 聘任總幹事規劃中會宣教事工。
- 大手牽小手,大教會認養小型教會的傳道費。
(2). 宣揚福音、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 - 持續不斷執行中會性普世宣教研討會,每年上、下半年皆針對牧者召開檢討與改進的研討會。
- 福音與文化,如兒童教育教導族語朗讀十誡、主禱文。
- 族語推動。
- 繼續以中會的性質拓展事工,落實本土在地化。
- 多元音樂推廣。
- 賽德克族群區會的事工,包括承辦部落宣教事工,如高齡者關懷、文化健康站、部落兒童課後輔導班,以及部落文史的記錄與保存。
- 社區宣教事工。
(3). 愛心服事 - 原鄉教會較合一,彼此成為一體。
三、總會部分(1). 培育上帝兒女 - 新眼光讀經運動是可以持續的事工,幫助不少教會同工、信徒靈命成長,滿足他們的靈性需要。
- 新眼光讀經運動推廣成效不錯,延伸教育如松年大學、玉山神學院信徒延伸教育亦然。
- 新眼光讀經的推動有助於鞏固信徒靈性生活的根基。
- 《新眼光讀經》及《少年新眼光》都是很棒的靈修及禱告材料。
- 門徒培育。
- 舉目向山祈禱會。
- 原住民總幹事訓練、總幹事再教育。
- 新眼光讀經運動不錯,但讀經手冊字體太小。
- 聖經翻譯成母語。
- 強化中會功能。
- 原住民各中會或族群區會全力支持與推動總會各項事工。
- 宣教基金事工為中會、學校等。
- 在原住民教會設立總幹事,協助中會事工整合、中委會會議前資料掌握與整合,以及教會問題事先協調與諮詢。
- 各委員會推動各部會事工。
- 族群區會總幹事的設置。
- 協助小型教會,從扶助到自助擬定方案。
- 事工補助款支援原住民中區會。
- 不同型態的方案、活動和視野。
- 協助原住民中區會設立總幹事。
- 幫助小型教會的方案。
- 產業的推動更落實。
- 小型教會、都市教會的經費支持。
(2). 宣揚福音、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 - 高齡關懷與小型教會支持事工。
- 小型教會輔助事工。
- 長者高齡宣教。
- 特色教會分享。
- 過去特色教會的更新與收集。
- 原住民地方教會與公部門合作,以產業支持宣教,如Smangus(司馬庫司)教會、Cinsbu(鎮西堡)教會及山地門教會等。
- 總會推行的高齡關懷事工,促使地方教會在社區工作有更多元的發展和思考。
- 福音與文化的結合。
- 「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
- 宣教大會。
- 高齡或松年宣教。
- 宣教事工研討會。
(3). 愛心服事 - 社會關懷再強化。
- 普世連結。
- 公共議題與關懷,如社會議題、環保、人權。
- 普世關係,包括中會和族群區會之普世事工。貳、目前進行中覺得可以再調整的事工
▼ 2021年年度宣教座談會北部場11月4日在聖經學院舉行。(攝影/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推動中心、林宜瑩)貳、目前進行中覺得可以再調整的事工一、教會部分(1). 培育上帝兒女 - 讀經運動比較弱,遇事就離棄信仰,需加強信徒的信仰品質。
- 年齡斷層、同工缺乏培訓。
- 原住民教會牧長對長老教會認識及向心力不足。
- 原住民教會對聖經神學實況的詮釋與嫁接不足。
- 門徒訓練未深化成為信仰的動能和宣教的行動。
- 門徒訓練可以再加強策略、方法。
- 團隊服事的裝備。
- 教會信徒教育培育系統建立。
- 造就訓練。
- 媒體、網路教會推動和訓練。
- 教會會計訓練裝備。
- 主日學事工。
- 門徒訓練推動不易,因沒有時間或不好意思面對非信徒。
- 教會更落實閱讀《新眼光讀經》。
- 教會推動讀經運動、培育造就。
- 長執的訓練與學習不太夠,從服事中學習無法周全。
- 門徒訓練,鼓勵更多信徒參與。
- 兄姊受造就的參與度不足。
- 青少年比較喜愛外教派的禮拜,因為比較活潑、有活力。長老教會信徒老年化。
- 強調時間控制。
- 有台語、華語禮拜,不夠融合,呈現兩個教會的感覺。
- 教會歷史的建立、彙整資料,如特刊。
- 小組化教會推廣不易,不夠創新。
- 人力參與沒有符合期待。
- 牧者想在教會成立老人關懷站,但之前長執沒有共識,現在部分長執有心做,但有人力的困難,尚在醞釀中。
- 小型教會資源缺乏,包括人力、財力等。
(2).宣揚福音、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 - 宣教傳承。
- 媒體宣教。
- 初期試辦幸福小組方案,感覺不錯,但後繼無力。原因推估是因為受邀者覺得不好意思,無功不受祿,而帶領者太制式化。
- 不敢與陌生人互動。
- 加強原住民教會釘根本土的宣教。
- 教會活動與社區協會連結。
- 分享教會空間,提供社區兒童課後輔導場地。
- 地方教會對青年的支持。
- 外配第二代牧養。
- 社區宣教如何傳達福音。
- 婦女事工雖有活動,需要有行動幫助弱勢教會、婦女家庭的需求。
- 主日接送事工。
- 青年牧養。
- 如何藉著社區工作進一步把上帝的愛傳遞給需要的人。
- 教會課輔、兒童主日學事工可以再加強。
- 社區宣教事工組織化與制度化,投入產業時繼續宣教事工,而非淪為經營企業的景況。
- 文化、社區議題的研討。
- 對從鄉下來到都市的salikaka(弟兄姊妹)下功夫,把人找回教會。
(3).愛心服事 - 找不到分享話題。
- 不應以自己的喜好安排餐食,應考量大眾及參加者的需要。
- 教會事工重點總落在辦活動,辦活動之後的實踐需要不斷反省、調整。
- 聽道也要行道的信仰見證,尚未落實於本會。
- 服務是與上帝同工,跟隨耶穌,並不是只有靈性的事情。
- 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 靈命更新,如推動全教會讀聖經、抄寫聖經。
- 長執同工服事心志不足,不夠熱誠,常喊累。
- 設置教會的救災小隊。
- 志工召募,包括關懷據點以及生命教育。
- 教會友善空間改建。
二、中會部分(1).培育上帝兒女 - 中會對長執的訓練不足,對教會事工會形成阻力,而非助力。
- 中會對事工不夠落實,希望總會可安排中會幹部的訓練。
- 加強、落實中會制度的面向,並強化對總會的認知與認同。
- 會計、財務之培訓。
- 牧者培育。
- 長執培育。
- 牧者在職進修方案及督促。
- 教會法規的學習、教育訓練。
- 中會對族語的要求是好事,但期盼以更健全、正面的方式,而不是用強迫的方式。
- 中會功能尚弱,推動整體宣教事工上似乎沒有對焦,僅維持中會內各教會事務或例行性事務的協調。
- 中會作為所屬各教會之間的橫向連結功能不足。
- 各中會的連結。
- 急難救助的組織、動員力可再加強。
- 希望強化中會的制度、組織。
- 中會的青年幹事。
- 加強族群區會的事工。
- 總會、中會和地方教會之間的連結需要加強。
- 教會與教會間的合作需加強。
- 總幹事制度在中會的權責必須再思與深化。
- 鼓勵中會設立各部門幹事,如青年幹事等。
- 中會與中會的宣教連結。
- 建立宣教開拓小組。
- 各中會或族群區會應多建立夥伴關係,分享資源。
- 小型教會或開拓教會的補助資源可以更充足,無論人力或財力。
- 中會網頁、資料建構及歷史保存。
- 海內外宣教事工的整合。
(2).宣揚福音、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 - 對都市原住民教會(特別是開拓)的具體關心與支援。
- 未觸及宣教核心及行動力。
- 教會與社區宣教。
- 實務性宣教策略需加強。
- 佈道活動需加強。
- 在地化的宣教不夠扎實。
- 事工導向的中會無法有效在宣教事工上著力,可思考如何連結原本的事工與部落、人民。
- 中區會的教會增長策略。
- 建立北中南區關懷網絡。
- 找到各教會、中區會的特色,以便進行宣教。
(3).愛心服事 - 牧者相互關懷。
- 各教會普遍舉辦福音見證分享,如福音主日。
三、總會部分(1).培育上帝兒女 - 總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提供的教材手冊與中會和地方教會的需求不盡吻合或不切合實際,執筆牧長也許還不夠瞭解多數鄉下教會的情況。
- 原住民教會領袖訓練。
- 原住民教會法規研討會。
- 原住民財產管理、土地管理研討會。
- 重視神學院的整合,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玉山神學院三所神學院需要整合成聯合神學院。
- 總會、中會應強化資訊傳遞。
- 神學院與地方教會牧養連結。
- 各事工單位整合,如普世、婦女、青年及原住民等。
- 組織精簡,以便能夠符合地方教會及台灣處境。
- 總會、中會和地方教會之間的連結需要加強。
- 全面包容性的神學可以繼續深入探討。
- 陪伴族群區會成為中會。
- 促進中會之間連結與合作、反省體制再造。
- 地方教會的團契與所謂小組化已經模糊化。
- 就近教會禮拜及會籍規定研究。
- 小型教會的補助事工可以更全面性,特別是連結大型教會與小型教會之夥伴關係。
- 總會網站資訊穩定度及更新。
- 恢復舊《聖詩》(1964年版)之發行。因推動新《聖詩》而停止發行舊《聖詩》,以為能大力推行供教會使用,但反而使尚未考量使用新《聖詩》的教會因司琴與音樂(樂器)使用上的困難,大量使用「讚美之泉」或其他流行詩歌替代聖詩。
- 急難救助的組織與動員、設備與使用。
- 總會可以協助教會建堂,減輕教會財務負擔,讓教會可以專心牧養。不要只有地方上繳,卻得不到總會關心及幫助。
(2).宣揚福音、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 - 策略方案能實際應用在地方教會。
- 在處境中落實基督福音。
- 總會的「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尚未落實在原住民教會,希望能做下去。
- 原住民宣教會議舉辦。
- 神學與宣教在教會落實。
- 原住民婦女、青年宣教大會。
- 推行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舉目向山祈禱會。
- 對政治層面的議題應持中性且客觀態度,幫助會友理性思考民主的意涵,而非針對政黨。
(3).愛心服事 - 希望總會能加強推動原住民相關權益之倡議。
- 推動建立夥伴教會關係,可1至3間教會支持一間小教會,落實聖而公同的教會,成為生命共同體。
- 落實所屬醫療機構對原住民教會的關心與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