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延續性分享
黃哲彥


前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怎樣的教會呢?」這是每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長、信徒得不斷回頭問自己的問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不斷增長的教會嗎?不斷植堂的教會嗎?是一個關懷社會的教會嗎?或許我們的答案會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是透過問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我們自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二000年福音運動」的反省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將自己定位為「落實上帝國宣教的教會」。李孝忠牧師在他的新書《處境與宣教:台灣的故事》中借用宣教學者Bosch的概念說:這樣的「宣教的內涵是上帝的愛和拯救世界的行動。」因此,教會必須為「上帝的宣教」效力,而不是建立教會。教會在宣教的角色由主人退居為僕人,目標由建立教會轉為上帝主權的實現」1

李孝忠牧師也反省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目前的狀況,說:「總會辨公室人事的更迭和地方教會「泛靈恩」現象盛行,信徒受『資本主義』價值影響,教會逐漸與社會邊緣族群疏離,聽不到受苦的人呼喊,也領受不到上帝的呼召,中產階級化的長老教會正瀕臨信仰庸俗的世俗化危機」2。作為宣教學的研究者,李孝忠牧師深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的危機,而發出誠摯的吶喊。這吶喊可以作為我們在看為期25年的「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在最後的幾年,我們要延續「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時的基盤。

1 李孝忠,《處境與宣教》,(台南:教會公報社,2021年5月)頁136。
2 同上,頁137。

總幹事陳信良牧師也在他的專講「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展望」中提到在 後幾年中,期許以靈性塑造為基礎來面對「組織再造」與「教會再更新」的課題。我想,就順著這個基礎來談所謂的「延續性」。這個「延續性」並不是要開發新的東西,而是想用三個概念來深化在「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時所提出的整全宣教六面向,好讓我們可以營造教會、社會/部落的共同體,來落實上帝國宣教的理念與目標。

■ 靈性塑造—跟隨耶穌

在「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之初,就設定靈命更新為重要的方向,希望透過「新眼光讀經運動」、禮拜更新等來達到信徒靈性的更新。但是所謂「更新」是指與昨日不同就是「更新」嗎?還是「更新」要有方向,才不會「隨意吹動」的更新?因此,我想以「靈性塑造」來深化「靈性更新」。塑造,是必需有方向、目標,而不是隨意的。靈性塑造的方向就是希望我們跟隨耶穌。跟隨耶穌,需要先了解耶穌,才能跟隨。新眼光讀經運動就是一個提醒我們不斷透過聖經的經文了解耶穌基督的方式,而且不是以傳統、閉鎖的方式來理解,乃是以開放的態度與耶穌相遇。

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曾對天主教的信徒這樣說:「我們有可能熱烈地敬拜耶穌,卻不要求自己按照他的教導生活或效法他的生命」。我想方濟各的反省、提醒不只是對天主教徒的信仰態度有效,而是對全體基督宗教的信徒都是好的提醒。他提醒我們不應只是熱烈地敬拜耶穌卻不照他的教導生活。在2013年8月19日的推特上,方濟各發文說:「我們作兼職基督徒。如果基督處於我們生活中心,他便臨在於我們的一切作為中」3。他提醒基督徒應讓耶穌活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這其實也是在1993年3月11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的〈二000年福音運動聖經根據與神學立場〉裡所說:「上帝的話落實在每一位信徒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讓聖經的話、耶穌的教導在我們的生活中實踐出來,而不是只停留在我們的頭腦裡。

3 麥可.歐洛芙林,《教宗愛上推特說:改變世界,從停止冷漠開始》, 常祈天,陳思宏(台北:星火文化,2017)頁237。

想要實踐耶穌的教導或效法耶穌的生命,我們就得學習耶穌的謙卑,努力不讓自己陷入中產階級的信仰庸俗泥沼中。耶穌的生涯中將眼光放在被當時社會唾棄、看輕的人身上,親自接近他們、醫治他們。盧雲稱耶穌的這個行動是「向下移動」,是看見社會的邊緣人的行動。他說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鼓勵人「向上移動」社會,注重功效、想要引人注意並且追求影響力。但耶穌卻往反方向走,他沒有向上移動,反而向下移動—謙卑地虛空自己,看見上帝的旨意及邊緣人的需求。我們希望跟隨耶穌並不只是舉目望山,看見上帝、期待上帝的幫助而已,我們更應該坐在受苦的人中間,與他們同在。過去的信仰前輩在國民黨白色恐佈時期也以行動表明所信之信仰;義光教會的設立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換句話說,跟隨耶穌並不是強調「強大」而是學習「軟弱」;在「軟弱」中與受傷的人、受壓迫的人同在。放在「整全宣教」的六面向來看的話,我們可以說跟隨耶穌就是「宣揚福音」與「培育上帝兒好」的基礎。

■ 服務—與上帝同工

跟隨耶穌,並不是只有「靈性」上的事情。「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雅各2:20)跟隨耶穌不能只停留於「信」,而是必需帶出行動。服務的目的不就是「成為上帝的器皿,展現上帝的愛與拯救世界的行動」嗎?當我跟隨耶穌,向下移動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貧窮者(不論是教會內或是教會外)的需要,進而想要以上帝的愛去關愛他們。這是一個與上帝同工的行動,更是落實上帝國的具體行動。

舉例來說,「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裡有一個重點事工—高齡關懷事工。當我們在關懷教會內/外的長者時,我們問的是投入多少精力,多少人信主?投資與成效是否成正比?如果我們在意這樣的問題,我們仍然沒有脫離資本主義功利式的價值。如果我們投入關懷事工,並問有多少人因著我們的服事而得著安慰與鼓勵?你會發現投入事工的心情會不一樣。我們從事任何的服務,不是在計算得到多少報酬,而只是與上帝同工。與上帝同工,是需要付上代價的。而在整全宣教六面向中,愛心服事與社會改造在上帝國宣教的目標上都是得付上代價的宣教。付上代價,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如果沒有外來資源,我們是否仍然願意服務這些有需要的人呢?

在1994年的宣教大會中,張德麟牧師在早禱中曾經分享宣教師葉資牧師(Rev. Yetes)的故事。葉資牧師被胡文池牧師稱為「自願吃鹽的聖人」。那是因為葉資牧師在阿美族從事宣教工作時,有一次他去拜訪信徒。信徒看見他來,非常高興也很熱情地留他用餐。為招待牧師,這位信徒想要出去買醬油。葉資牧師知道了,立刻上前阻止,說:「換鹽,我沾鹽就好,而且用鹽你可以用一個月!」葉資牧師勤儉也體貼信徒家庭的負擔,不願意讓他們因他而有過重的責擔。來台5年後,葉資牧師因為「營養失調」病逝在馬偕醫院。這是一個願意為愛心服事而付上代價的例子。

「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在推動之初就有請從事社區事工的教會、人員分享他們的經驗,期待藉著他們的經驗,可以成為想要讓教會進入社區,服務社區或改造社會的同工有參考的範本,減少自我摸索的時間與過程。我們希望在這幾年中,仍然可以透過小型的座談會、分享會,一起來分享教會從事社區/部落營造或社會改革的經驗。

■ 對話

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談起心靈改革、談起社區營造,都得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等的問題。因此,「對話」在21世紀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不但要與自己對話(靈性形塑、心靈改革),也要和他人對話,更需要和他宗教者、甚至是大自然對話。如果,我們失去對話,我們就會陷入獨斷、偏見的泥沼裡而不自知。對話,在被稱為「後真相的時代」中特別重要。因為在後真相的時代中,我們發現很容易就落入只相信自己得到的資訊為真,而不去求證、查核。這種心態使得假消息大量透過網路系統進入我們的社會,可以操弄、顛覆現代社會中的民主制度。例如幾天前的新聞報導這樣的消息。一位病患去找醫生討論該打何種疫苗,因為他怕疫苗的副作用會影響到他的生活。醫生告訴他,考慮副作用的話,建議打高端的疫苗,因為高端的副作用最小。沒想到這位病患一聽,就笑著指稱醫生被媒體洗腦了。這就是典型的「後真相時代」的產物,不求證、不問符不符合邏輯,只相信他自己從網路、從手機接收到的資訊。我們得在這樣的時代中,學習耐心地展開「對話」,聆聽彼此的心聲,增進彼此的理解。

當然,在後疫情的時代,我們也接受嚴峻地考驗。過去是認為我們走向全球化、走向地球村的時代。所以經濟成長被視為每一國家在全球化的21世紀中首要追求的目標。但武漢肺炎的疫情一爆發,立刻打亂了全球經濟原本設計的腳本,使得全球的供應鏈受到嚴重的影響。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後疫情時代呢?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認為過去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並為帶給我們人類真正的尊嚴與萬物真正的需求,因此他清楚地表明:「我們必須重新設計經濟,以便讓每個人都能活得有尊嚴之餘,也能保護並再造地球的自然」4。他也提醒我們,說:「每當我們不關心受造物和我們的兄弟姐妹時,毀滅就會來臨,人心就會變硬。」5我想這些提醒不只對天主教徒有用,對我們基督教徒也同樣有效。我們在後疫情時代,不只關心自己,更要去關心我們的兄弟姐妹及受造物。而關心,就得從「對話」開始—與他人對話,與自然界對話。換句話說,在整全宣教的六面向中的第五個面向「關懷受造界」與第六個面向「福音與文化」,我們可以將它們包含在「對話」的提醒之中。

在多元文化中,要進行對話,普世教協的宗教對話outline或許可以給我們一條新的道路。普世教協提出了四個宗教對話的原則:

  1. 對話從人與人的相遇開始;
  2. 對話是建立在相互的了解與信任;
  3. 對話需導致對社區的共同服務行動;
  4. 對話是可靠的見證的工具。

這些outline可以成為我們要進行對話時很好的參考。「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也得本著這樣的精神,不斷與受造沕、不斷與其他宗教者對話,好讓上帝國得以落實在台灣這塊美麗島上。

■ 強化中會功能

除了「跟隨耶穌」、「與上帝同工」及「對話」外,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應該在這個時候逐漸來調整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體質。其實早在1986年的時候,我們的前輩就已經在反省中發現我們面臨的問題。在《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中就提到他們所觀察到的教會現象而這樣說:

長老教會的體制本是以中會為中心來推動、執行各行事工,總會應為政策的擬定、事工策劃與聯絡、協調。然而觀看今日的總會,越來越龐大,事工一手獨攬,各中會的獨特性及差異性往往被忽視,至使政策無罄有效下達各中會,策劃之事工不能符合中會的需要而被接納。如何強伵中會的職責與力量,使總會真正成為事工的策劃與協調,讓中會擔負起更積極、更直接的角色恐怕是我長老教會今日應再思考之課題。6

雖然在後來1995年版及2001年版的《新編焚而不燬》中並未提及這樣觀察,但這兩版的《新編焚而不燬》中都強調「長老教會的主要行政體系卻是以中會為主,負責掌管中會的傳道事工,設立或解散教會,監督或指導教會,也負責管理和辦理傳教師之任免等事工」7。今天,我們在強調上帝國宣教的時候,必需回來反省在1986年時的牧長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否已經改善,或者更嚴重。站在總會的立場來檢視時,總會各事工委員會的事工推動是否「事工一手獨攬」?如果有,要如何協助中會的相對部門一起擔起推動事工的責任。我想這是「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在這幾年必須努力的。

4 教宗方濟各、奧斯丁.艾夫賴格,《讓我們勇敢夢想—疫情危機中創造美好未來》,鄭煥昇,台北:大塊文化,2021年7月,頁80。
5 同註3,頁108。
6 洪振輝主編,《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台南:人光,1986年,頁148f.。
7 邱瓊苑主編,《新編焚而不燬—訓練手冊》,台南:人光,1995年,頁94。

另外,中會如何規劃中會內的宣教事工,也是我們必需關心的。因此,我們在第49屆的時候通過了〈中會及族群區會總幹事條例〉,期許藉著此條例由中會總幹事來策劃、協調中會/族群區會性宣教事工。這些年來,總會雖然在政策上有補助中會總幹事的人事經費,以期能夠發揮功能。但平心而論,效果並沒有很理想。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排灣中會在此事工上的成果。他們透過中會總幹事的協調及幹事的規劃,配合總會的政策,有效地在中會內的各教會推動宣教事工。我們希望排灣中會的模式可以成為一個典範,共同來加強中會的功能。

結語

「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在最後幾年,並不是要推出什麼新的方案或方法,而是希望我們再次確認我教會的宣教運動乃是「上帝國的宣教」,是參與在上帝的宣教,並重新回到信仰的根基上,再次委身,使自己、教會、中會及總會都能夠成長,成為眾人的祝福,使眾人因我教會而得到上帝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