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歷史回顧
王昭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後不久,為紀念台灣宣教百周年而發動「倍加運動」,之後因應當時的教會與社會實況,繼續推動不同的宣教運動。

以下依照時序略作介紹。

(一)倍加運動 (1954-1965)

全名為「福音來台百周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簡稱P.K.U.,1954年由南部大會發動,1959年總會設置P.K.U.委員會,並由傳道幹事兼任執行幹事。信徒實行獻心、獻金、獻工,支援佈道工作,各中會努力開拓教會,並設立聖經學院,招收初中畢業生,訓練三年即投入宣教工作。

倍加運動的成果豐碩,十年下來,全台教會數(不包括原住民教會)由233增加到466,信徒人數由59,471成長到102,943。

(二)新世紀宣教運動(1966-1971)

在宣教百周年的盛大慶祝活動中,包括一項「傳道方案研究會」,在台南神學院舉行。在此研討會中,形成了「新世紀宣教運動」。由南神提出的宣教方案,分成五個年度重點:都市宣道年、農村宣道年、工業宣道年、山地宣道年、海外宣道年。

這個宣教運動的重點主要呼應急遽變遷的台灣社會,農村衰退、人口外流,新興都市快速成長,工業化程度日深,台灣教會在社會逐漸失去領導角色。

雖然看見了教會的處境,看到了方向,新世紀宣教運動在執行上卻不算成功。當時的總會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推行這遠大目標。

(三)忠僕運動(1972-1975)

忠僕運動是新世紀宣教運動的延續,主旨是:

  1. 指導基督徒研讀聖經,明白聖經的時代信息。
  2. 堅強基督徒的使命感。
  3. 增廣基督徒的關心與服務。
  4. 發現新方法,適應人類心靈的需求。
  5. 具體實踐基督的教訓。

忠僕運動顯然把目標回到信徒教育,在做宣教之時先要堅固信徒的信仰品質。

(四)自立與互助運動(1976-1978)

這項運動是關於教會的自立,主要是台灣教會不能再依賴國外宣教機構的幫助,而同屬PCT的教會也要更加互助合作。自立、自傳、自養,19世紀以來被宣教區教會的目標,台灣教會也從1910年代就開始展開朝向三自的努力,但直到1976年仍未完全自立。

自立與互助運動的主要事工包括:各中會成立信徒事工班,並鼓勵強弱教會結成姊妹教會,並朝向山地與平地合一的目標前進。

姊妹教會的方式,讓資源較多的教會幫助比較弱小的教會,透過互相交流,增進肢體間的互相了解。至今仍有一些教會維持這樣的關係。

(五)信徒什一增長運動(1978-1991)

信徒什一增長運動第一期,目標是要在宣教120周年紀念時信徒數能增長。1970年代因為教會和政府的關係緊張,以及其他原因,信徒人數衰減,因此提出以人數增長為目標的宣教運動。

教會內部意見日益分歧,但仍在1985年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確認長老教會的共同立場。而什一增長運動也持續下去,訂定10年計畫,每年每間教會增長十分之一受洗會員,10年就可倍加。但後來因為1991年跨教會組成的2000年福音運動開始推行,遂中止此運動,改成二○○○年福音運動。

什一增長運動的執行方式,是訓練信徒加入福音工作,教會內設「增長小組」,舉辦各種訓練課程,並訂定每年的目標。

(六)二○○○年福音運動(1991-1999)

1987年跨教派聯合決定發起2000年福音運動,目標為在2000年時達成全台灣「信徒200萬、教會數1萬間、差派200位海外宣教士」。1990年成立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作為推展機構。

長老教會加入這場聯合運動,提出的目標是:PCT信徒達55萬人,教會數2千間,並為此停下信徒什一增長運動,1991年起改投入2000年福音運動,在總會成立推行中心。

不過長老教會的宣教神學立場和靈糧堂主導的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頗有差距,1993年推行中心在PCT宣教大會提出了自己的神學立場:「上帝國的宣教」,教會應當從事雙管齊下的宣教,對內重信徒造就,對外重 佈道與社會關懷,並且在台灣的處境當中來宣揚基督拯救的福音。1995年以宣教130週年為契機,又提出「心靈改革」為運動的主要目標,並將運動的標題改為「二○○○年福音運動」。運動的實際目標是:建立信徒爆滿、設備齊全、重視門徒培育、 社區關懷、老人事工、和諧相愛以及對外宣教的教會。

二○○○年福音運動的特點是,如倍加運動般,在總會成立推行中心。由總會編寫教材。特別注重社區關懷和老人事工。

不管是跨教派的2000年福音運動,還是長老教會的二○○○年福音運動,並未達成教會數和信徒數增長的目標,但跨教派合作的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取得很大的發言權和社會影響力,也在推動過程建立教會間的合作模式。長老教會也累積經驗,發展下一波的宣教運動。

二、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2000-2025)

(一)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規劃

二○○○年福音運動結束之後,該怎樣繼續發展宣教運動?1998年總會成立研發中心,開始規劃一個長期的、適用於本土的「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方案」,進一步發展上一個運動的核心原則:上帝國的宣教。並將主題訂為: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1999 年第四十六屆總會提案通過,自2000年起執行。

教會必須以新的眼光來 規劃新世界的宣教,經過對長老教會宣教史的研究,以及探討新世紀的趨勢之後 ,從神學、社會學和宣教學三方面來思考,提出了 21 世紀新臺灣宣教運動方案 ,以「21 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為名,是為了表達此宣教運動在時間上跨世 紀的特質,而 21 世紀新臺灣宣教運動開始推動「整全的宣教」概念,從宣揚福 音、培育上帝兒女、愛心的服事、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五方面來推動事工,深入在教會附近的社區、部落與社群,用基督信仰的愛與認同,作光作鹽來為福 音見證,將上帝國的福音見證,落實在台灣社會中。

「21 世紀新臺灣宣教運動方案」的說明書中說:

本宣教方案以「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為名稱,主要是表達此方案在時間上具有跨世紀,且在本質上具有以上帝國為藍圖來建設台灣的目標與理想。方案主題則設定為「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J'標示方案之重點將放在教會處身的社區、部落與社群,以基督信仰的愛與認同,如芥菜種、麵酵一般,從微小開始,以謙卑的態度出發,在社群中發揮更新與營造的力量,期盼最終能夠把上帝國的福音見證,落實在台灣社會中。

為了達成此一宣教目標,本宣教方案從兩個面向來構築運動的方向:第一個面向是對內以「靈命更新」來達成學習委身的信仰深化。其中,又分兩方面進行;一是推行新眼光讀經運動,培育信徒對上帝之話語的洞見,發現上帝對台灣人民的拯救計畫;二是以靈性塑造、禮拜更新兩項事工為依據,藉著靈修、祈禱的生活,來更新信徒靈命,進而委身重建台灣人民與社會的心靈o第二個面向是對外以「心靈重建」為方針,參與整個社會推行共同體的營造運動,分別推動社區/部落營造、社群營造和人類合一見證'以行動參與教會或信徒所處身的社區、部落和社群中,從事服務與愛心的見證。藉著共同體的營造,達成把上帝國落實在台灣的目標。

一開始規劃25年,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有一些轉折。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2000-2004)
  2. 「認同‧委身‧成長」(2005-2009)
  3. 「一領一・新倍加」(2010-)

以下分別說明這三階段的特色。

(二)「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2000-2004)

本階段是整個宣教方案的開始,主要在建立神學論述,並規劃、提供各種宣教參考方案。

1990年代中期,文建會仿效日本的做法,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將生活社區發展成文化單位,透過社區營造凝聚共識和共同感,建構「生命共同體」,實際做法是鼓勵成立社區發展協會。PCT總會和中會都有「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以此為基礎,台中地區的長老教會牧師信徒,也發展出「台灣省社區關懷協會」,結合教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做社會服務。社區宣教在這個年代有了特殊的意義。「21 世紀新臺灣宣教運動」某種程度是結合了宣教和社區營造,並將「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引進教會中。

1999年的921大地震,長老教會投入救災,幾乎所有的教會和各事工委員會都投入,工作項目包括:訪視受災戶、社區變遷記錄、居民心靈輔導、舉辦兒少營會、關心社區長者、媒合社福資源等等。為了救災得到國內外捐款3億元,專款用在購買賑災物資、撫卹罹難家屬、補助教堂修建、舉辦輔導訓練、修造組合屋……等等,又設置921社區重建關懷站17處,在台中設總辦公室督導協調,參與災後重建。關懷站可視為此波宣教運動的實踐,以教會為基地,作為一個資源整合與流通的中心,服務社區,正是上帝國宣教的一環。然而教會既有體制及觀念,和關懷站的組織及工作方式產生扞格,社區中的關懷站和教會沒有完全整合,2003年年底4年重建任務完成後,關懷站便撤了。然而同時在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的主導下成立的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也是做各種資源整合流通,深深介入重建區的社區關懷工作,成為當地教會和開拓教會者的後盾。

總會推行「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未設專責機構,而是將各種方案分配給總會各事工單位。研發中心負責推出宣教方案參考資料近40種,內容包括:禮拜更新、靈性分享、家庭親子、兒少青年、長者關懷、部落發展、社區營造、文化歷史、兩性平權、婦女成長、監獄戒毒、戒酒事工、街友服務、身障關懷等等,種類很廣泛,內容則多為具體個案的實踐方式。這些方案小冊,不僅在台灣受到矚目,也受到普世機構和國際夥伴教會的注意與稱讚。

另外一個重要的推動項目是新眼光讀經運動。這是源於CCA(亞洲教協)的讀經運動,主要希望養成信徒能夠在讀經中也看到第三世界的處境,以實況處境中之「受苦者」、「盼望上帝救贖者」的眼光來讀聖經,正確掌握聖經作為上帝拯救之信息的本質。引進台灣,是希望信徒能夠在台灣的處境中詮釋經文,深化信仰,成為社區宣教的動力與基礎。

新眼光讀經運動的推動,也是以教材的撰寫和出版為主。由傳道委員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

(三)「認同‧委身‧成長」(2005-2009)

總幹事2005年新任總幹事在總會報告時說,將在「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基礎上,用「營造共同體」為事工主軸,以「認同、委身、成長」做為自2005年始至2015年未來十年的宣教總目標。他進一步表示宣教的主軸為:

  1. 認同教會,認同台灣。正視教會信徒流失,找回長老教會認同,並積極關心社會議題,繼續關懷社區,並為提升台灣國際地位而努力。
  2. 委身信仰,委身社會。推動的各項事工包括:靈性塑造、新眼光讀經、教會發展與事工更新、原住民教會與部落的合作與委身……等等。
  3. 成長宣教,夥伴宣教。與更多教會建立夥伴關係,策略聯盟。

2008年再提出「整全宣教六面向」:

  1. 宣揚福音。
  2. 培育上帝兒女。
  3. 愛心服事。
  4. 社會改造。
  5. 關懷受造界。
  6. 福音與文化。

這也成為第三階段宣教運動的主軸。

本階段基本上是在教會事工上努力落實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原本將執行至2015年,但在2010年總會決議推動「一領一新倍加」,於是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又轉了個方向。

(四)「一領一・新倍加」(2010-2020)

這項運動源自於2008年12月傳道委員會的事工懇談會,高雄中會提議以新倍加運動來紀念宣教150週年。2010年得到55屆總會接納啟動。

該運動的緣起及事工說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於主後1954年到1964年推動倍加運動,十年間教會數與信徒數倍數增長,教會亦與台灣鄉土深深連結,並進一步醞釀本土神學及形塑在地教會的身份認同。

今日面對即將到來的2015年「宣教150週年」這個特殊的歷史時間點,整體教會期待凝聚一個共同的、合於上帝心意的宣教目標及事工策略,並喚起眾信徒高度的宣教熱忱及強烈的福音使命感。因此,於2010年第55屆總會通常年會中,啟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One-leads-One, Doubling Movement,簡稱「新倍加運動」)。

「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不僅延續倍加運動的精神及策略,並在這世代實況中提出「新」的內涵與方式,亦即將「上帝的宣教」之整全宣教六面向加以深化與落實,新倍加運動5年內的事工規畫及執行即以此為架構。

「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是建構在「認同‧委身‧成長」的核心信念,從其中作為該宣教運動在未來事工發展的面向。我總會在「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基礎上,以「營造共同體」為事工主軸,延伸出整全宣教六面向,即是宣揚福音、培育上帝的兒女、愛心服事、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故此,「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有別於倍加運動時期、以教會數倍加達到信徒數倍加的策略,而是以各教會及委員會所推動的社區/部落/社群宣教為策略,在各領域上以一領一的方式推動宣教。

總會設置新倍加推動中心,出版相關教育材料。每年召開宣教會議,總會幹事群將討論結果做成具體方案,安排時程。

新倍加的策略包括:

  1. 三獻行動(讀經、獻金、探訪)
  2. 舉目向山祈禱會
  3. 參加佈道活動
  4. 鼓勵委身
  5. 落實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
  6. 社區宣教
  7. 夥伴宣教
  8. 媒體宣教
  9. 規定各中會每年應增加的人數和教會數
  10. 制定獎勵。

三、小結

PCT宣教運動從倍加到新倍加,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1. 總會由上而下的規劃、主導,如何讓教會和信徒充分了解並支持?持續不斷的「宣教運動」,真的構成運動嗎?宣教運動能夠加強對PCT的認同感嗎?
  2. 質與量的辯證,如何進一步解決?
  3. 綜觀歷來宣教運動,最關心的是?變遷的理由?
  4. 再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意義。繼續在台灣做見證的教會。